一点要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www.5ijcw.com) —— 我爱教程网 。
  • 查资料

当前位置:我爱教程网知识频道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

[09-29 00:10:01]   来源:http://www.5ijcw.com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阅读:8464

概要: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的进步之处。(6分)www.5ijcw.com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 不再缠足的姑姑
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的进步之处。(6分)


www.5ijcw.com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 不再缠足的姑姑 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单调的列宁装 现代服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14分)   (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材料二中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7分)   参考答案:   1. C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国人开始穿起西服,新式服装和传统服装并存。   2.B  “旗装改汉装”是指“易服”; “腿跟形式先融化”是指“废止缠足”   3.D  此题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   4.D  中山装设计出来后很快成为流行的服饰,但并没有取代中国传统的服饰,其主要是受到新派人士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   5. B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材料中的社交礼仪、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平等观念。   6.A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但中国的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小,所以①②③④得说法都正确。   7.B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③不正确;民国时期的断发带有强制色彩,遭到许多人的抵制,所以“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8.C  京剧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所以并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来的,排除③。   9. C  小说的背景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农村,②项不正确,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并没有彻底瓦解,其它选项都能反映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状况。   10. C  项内容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出现的事物。   11. A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变化。   12.D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农业产品的增加,政府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粮棉物资不再统一管理,人们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买到日用品。   13.C  “文革”时期,蓝、黑、灰、绿色调冲斥中国街头。   14.B  文绣解除与溥仪的婚约是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与清王朝彻底没落无关,排除A;1931年无所谓皇权之说,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一夫一妻的制,排除D。


www.5ijcw.com   15.B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16.A  “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不是原因,故排除④。   17.B  “安居工程”是在城镇中启动,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18.B  太阳—挂钟—手表—BB机,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19.A  图片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时装表演”,不能表现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全貌,因此①的表述不符合题目要求,而④是出现“时装表演”的原因,也符合题目要求。   20.C  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因此C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21.(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 历史信息: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3) 原因:当时中国农村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处于封闭状态,流动性差,几乎没有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传统、保守观念根深蒂固。   22.(1)进步之处:观念上,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上,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23.(1)变化: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2)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字: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六单元阶段性学习质量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