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要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www.5ijcw.com) —— 我爱教程网 。
  • 查资料

当前位置:我爱教程网知识频道教学设计美术教学设计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图形·联想·创意教学设计» 正文

图形·联想·创意教学设计

[11-02 20:41:26]   来源:http://www.5ijcw.com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阅读:8674

概要: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比较研究式”,课本中醒目地左右并列展示了“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两类不同特征的图形范例。引导学生先学会自主阅读课本,去比较、思考问题的中心,即抓住重点,让学生知道作品创意的来龙去脉,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见解,逐步培养起“图形→联想→创意”的学习思路。 2.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教育的春天。本课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完成
图形·联想·创意教学设计,标签: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比较研究式”,课本中醒目地左右并列展示了“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两类不同特征的图形范例。引导学生先学会自主阅读课本,去比较、思考问题的中心,即抓住重点,让学生知道作品创意的来龙去脉,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见解,逐步培养起“图形→联想→创意”的学习思路。
    2.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教育的春天。本课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由“图形→联想→创意” 这一过程,挖掘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所以多提供一些范例欣赏和练习机会,让学生有较多的空间逐步解决这一教学的难点;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当然,如有学生对“环保”之外的主题也感兴趣,教师也应鼓励他们构思作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绿色”、“环保”主题性的创作,容易落入俗套,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本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应用一个和多个视觉元素进行新的图形联想和创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品创意的四种方法即时空重组、异形同构、异态共生、适形造型。
    2、能力目标:通过观看—感受—体验—讨论—联想—创意一系列的活动,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
    赏析时空重组方法,体验和探讨异形同构方法。
    五、教学难点
    怎样开拓学生的思维,设计一幅佳作。
    六、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展开
    欣赏动画《拯救地球》。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讨论)
    小结:看到树被砍、鸟被打,鲜血横流,尸骨满地,想到人类对地球身体肆意掠夺和破坏的后果,告诫我们要注意环保。
    (设计意图:视觉冲击,引起注意,引发思考。)
    (二)赏析并探讨创意的四种方法
    1、时空重组法
    (1)点击超现实主义画派马格利特的《绿洲》。讲解超现实主义即20世纪初西方的一个现代画派,以表现荒诞、离奇的视觉形象为主。(2)提问:这幅画有哪些新奇之处?让学生和自己设想的“绿洲”比较,沙漠中怎么会有桌子?桌子上怎么会长有树?云怎么会挂在树梢?艺术家为什么这样表现?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假如换一种形式:一幅绿草地写上保护绿洲的字样,你觉得哪幅效果更好?
    小结:绿草地写上保护绿洲的形式太平常了,而马格利特营造一种新奇的视觉形象,让我们感到陌生和惊异,引起关注后便会引出一连串的思考:树怎么会长在桌子上?白云为什么挂在树梢?作品为什么叫绿洲?不管你怎么理解作品,作者的环保意识已在你思考时悄悄地传递。可见不同的创意给作品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而独特新颖的创意是《绿洲》的成功之处,它主要运用了时空重组的创意方法。即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物体或局部重新组合在一起,改变物体原有的自然状态,从而形成新奇的视觉形象。
    请同学们欣赏时空重组的另两幅作品我的村庄 夏加尔 三个难以捉摸的人 达利
    《我的村庄》:牛头、人头、捧着生命之树的手、扶锄的农夫、教堂等不同
    时空的物体重新组织在一个画面,层层交织、和谐统一,这是画家夏加尔对他家乡农村的理想描绘。《三个难以捉摸的人》:你觉得像什么?人头、树、浓烟、原子弹爆炸……好像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作者就是要让你产生这种感觉,并引发思索:人头、树、浓烟、原子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1] [2]  下一页


关键字: Tag: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美术教学设计 -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上一篇:中国传世名作教学设计

《图形·联想·创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