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要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www.5ijcw.com) —— 我爱教程网 。
  • 查资料

当前位置:我爱教程网知识频道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3»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3

[09-27 15:48:05]   来源:http://www.5ijcw.com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221

概要:【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2、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4、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学习重点】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言语,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学习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自主预习案】1、注音慨( )叹 省( )悟 诓( )骗 诬()蔑 脂( )粉脊( )梁 抹( )杀 抹( )布 拐弯抹( )角前仆( )后继 状元宰( )相 搽( )粉2、解释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3,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4、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

【学习重点】

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言语,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
【学习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自主预习案】

1、注音

慨( )叹 省( )悟 诓( )骗 诬()蔑 脂( )粉

脊( )梁 抹( )杀 抹( )布 拐弯抹( )角

前仆( )后继 状元宰( )相 搽( )粉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怀右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 ,原名 ,字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 ,小说 本文运用 的论证方式,采取 和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鲁迅先生针对当时部分人的观点

,进行批驳,首先直接反驳,敌方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 ;求神拜佛,发展着 接着间接反驳,指出“ ”,歌颂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筋骨和脊梁”,鼓舞人民的自信心

5、“中国人”一词在文中共用了几次?找出来辨析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配乐朗读)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3、想一想

①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

②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明确:

③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④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⑤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

(二)合作交流,小组探究

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1、第1段 “公开”一词的含义?

明确: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3. 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明确: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明确:

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

品读讨论探究第6—9段: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

B、“拼命硬干的人”:

C、“为民请命的人”:

D、“舍身求法的人”: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

3、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 Tag: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致女儿的信导学案2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