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要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www.5ijcw.com) —— 我爱教程网 。
  • 查资料

当前位置:我爱教程网知识频道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学案» 正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学案

[09-29 00:03:07]   来源:http://www.5ijcw.com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阅读:8787

概要: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2、了解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3、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接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学习过程 问题记录【情景导入】【自主学习一、孔子:1、孔子是伟大的___ __家 家,是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和“ ”两部分;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以“ ”教化人民,以“ ”治国;教育方面,孔子主张“ ”,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说:&l
七年级历史上册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学案,标签: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2、了解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3、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接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问题记录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孔子:
1、孔子是伟大的___ __家 家,是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和“ ”两部分;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以“ ”教化人民,以“ ”治国;教育方面,孔子主张“ ”,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说:“_____ ”。教学时 。
2、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
二、百家争鸣:
1、 时期,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 __四处游说、讲学,开阔了视野。面对时代的大变革,通过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出现了不同的政治思想派别,称为 ____,他们相互争辩,故称 。
3、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是 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是 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是 家。
【合作探究】
1、当你遇到下列问题,该怎么办?与孔子的哪些思想有关?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①同学生病了。 。②老师安排我打扫厕所,可太脏了。 。
③爬山途中,累了。 。④玩游戏太酷了,许多同学去游戏厅。 。
⑤看电影时,小明和小亮大声吵闹。 。
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升华】

1: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物是何时代的何人?

(2)他是何种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什么?


(3)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4)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


(5)请对图中人物作出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2、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了儒家学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这个人是( )A、老了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5、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6、请仔细判断一下,下列关联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春秋》 B、孔子——“因材施教”
C、孟子——《道德经》 D、韩非子——“兼爱”、“非攻”
7、(2008年滨州市中考试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与百家争鸣中哪家的思想主张最相似( )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10、(2008年临沂中考试题)战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竞相变法,社会急剧变化 B.乱世出英雄
C.都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D.这些人出身卑贱,想借此出人头地
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



关键字: Tag: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案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