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要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www.5ijcw.com) —— 我爱教程网 。
  • 查资料

当前位置:我爱教程网知识频道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2-人教必修五» 正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2-人教必修五

[09-28 19:26:42]   来源:http://www.5ijcw.com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894

概要: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 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对优劣作出判断。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
《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2-人教必修五,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 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对优劣作出判断。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大大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www.5ijcw.com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字: Tag:高三语文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1-人教必修五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