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
概要: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⒊把握文中含蓄语句
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课题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三课时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⒈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⒊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 |
过程与方法 | ⒈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 ⒉诵读、讨论体会作者的悲愤情感。 ⒊速读文章,根据事件的相对完整性把握文章思路,进而整体把握文章。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 ||
教学 重点 |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 ||
教学 难点 |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 ||
教 学 内 容 |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教学设想】 1、学习这篇课文,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借鉴成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 2、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才作必要的点拨、提示,要让学生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3、在教学中,应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
【学情分析】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 ||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⒈积累整合词语的音、形、义。
⒉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⒊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⒈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荷马(约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盲人诗人,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编订者,其史诗作品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但丁(1256—1321)意大利诗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代表作有《神曲》,它广泛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 ||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生于商人家庭,从小爱好戏剧。一生著作甚多,留存剧本37部,长诗两首,154首14行诗。主要著作有:历史剧《查理三世》、《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等;长诗有《维娜斯和安东尼斯》、《路克丽斯受辱记》。这些作品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最为充分,艺术性最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马克思称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一生写有诗集50多部,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余部,戏剧二十多种。主要作品有诗歌《菁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戏剧有《邮局》、《红夹竹桃》、《摩吉多塔拉》;小说有《沉船》、《戈拉》等。另有文学、哲学、政治、游记、书简多种。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的创作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⒉了解刘和珍。
(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四、检查预习
⒈注音:
噩耗(è) 羽翼(yì) 屠戮(lù)浸渍(zì)菲薄(fěi)
⒉释词:
⑴寥落:稀少。 ⑵深味:深深地体会。
⑶广有羽翼:到处有帮凶。⑷长歌当哭:用文章来代替哭泣。
⑸微薄:依稀、淡薄。⑹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五、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⒈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为德国文学留下了不朽之作。代表作《浮士德》,是他花费了长达60年之久的时间创作出来的不朽之作。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主要著作有《异教徒》、《哈罗尔德游记》等。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母亲》,深刻反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功塑造了一批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 (强化积累意识,制作词语卡片) (两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同桌交流、比较、归纳) | ||
⑴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⑵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⑶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⑷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师: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提示: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内容有二: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纪念类文章的叙事是为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就本文而言,作者着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意义:一是人们不会忘记烈士;二是显示中国女子勇毅精神不死。这便是文章的六、七节。
上述三部分都紧扣“记念刘和珍”这一中心,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六、合作探究
⒈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
(学生概括、展示、交流) 采取方式:①筛选信息。②同桌交换意见。③小组讨论。④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来回答)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后发言,相互补充,完成此题目) | ||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⒉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七、课堂小结——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⒈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⑴理清脉络。 ⑵把握主旨。 ⒉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八、布置作业 ⒈背诵第2节。 ⒉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
(齐读第2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之间的思路安排) (此环节指导学生背诵,分析后齐读一遍,体会感情) (特别要注意文章的背景、标题、开头、结尾、过度句、不时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注意整合段落大意)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方法,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后记 | |||
授课 时间 |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 ||
课题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第二课时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⒈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⒊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 |
过程与方法 | ⒈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 ⒉诵读、讨论体会作者的悲愤情感。 ⒊速读文章,根据事件的相对完整性把握文章思路,进而整体把握文章。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 ||
教学 重点 |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 ||
教学 难点 |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 ||
教 学 内 容 |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2、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学生上黑板)。 2、检查背诵第2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⒈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⒉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
(学生默读课文,筛选有关表示思路的语句,概括归纳)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匀画并标记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展示筛选的事件) | ||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⒉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五、写作素材积累 ⒈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⒉课内经典: ⑴警示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⑵创新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 (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人物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学生讨论明确) |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⒊相关经典: ⑴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⑵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布置作业 ⒈片断练习: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 ⑴某老师走上讲台;⑵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⒉背诵第4节。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后记 | |||
授课 时间 |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 ||
课题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第一课时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⒈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⒊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 |
过程与方法 | ⒈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 ⒉诵读、讨论体会作者的悲愤情感。 ⒊速读文章,根据事件的相对完整性把握文章思路,进而整体把握文章。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 ||
教学 重点 |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 ||
教学 难点 |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 ||
教 学 内 容 |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 一、检查背诵第4节 二、导入新课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三、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
(师点拨) (教师示范分析其中一二例,其余由学生质疑,学生讨论分析,师仅作指导) | ||
⒉“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⒊“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⒋“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四、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五,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此”的内容包括: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六.课外拓展 ⒈试分析刘和珍形象在今天的意义。 ⒉请愿能增加政府的压力,扩大影响,鲁迅为什么要否定学生的请愿,谈谈你的看法。 |
(学生推荐或质疑或赏析,自己试着总结一下理解语句含义的方法) (学生讨论总结) | ||
⒊杨荫榆女士是一位爱国者,后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而本文中她的形象很不光彩,网上有人据此要为女士平反,否定这篇文章,甚至否定鲁迅先生,你怎样看这件事。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八,布置作业 ⒈继续诵读全文。 ⒉完成课后练习。 |
杨荫榆(1884-1938)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1924年春就已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开枪击杨,并抛入河中,因见杨荫榆晃动手臂,又开数枪将其射杀,次年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后记 |
关键字: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
《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相关文章
- 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
- ›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 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
-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
-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表格教案
用户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变色龙教案
- · 波兰特下跪赎罪受称赞
- ·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 ·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 · 《赤壁赋》说课详案
- · 陈情表学案
-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 ·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